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回眸非凡十年,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全面加强。
看规模。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逾84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十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我国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稳居世界第一。
看质量。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领跑世界,彰显大国风范。
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代表们纷纷表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川藏邮路康定至德格段,被人们称为雪线邮路。海拔高达6168米的雀儿山被称为“川藏第一险”。当地人说,“车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过去十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交通变迁一日千里,从成都到康定通了高速,隧道洞穿雀儿山,让穿越“川藏第一险”缩短为10分钟车程。如今,川藏铁路也正在推进建设。
“以前从成都发往德格的邮件需要一周多的时间,现在只需要3天。甘孜州不仅建成了高速公路,还建成了三座机场。雅江、稻城的松茸,理塘的牦牛肉,乡城的红酒,德格的藏药……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运。”谈起高原交通巨变,坚守雪线邮路33年的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邮运驾驶组组长其美多吉代表不胜感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战略骨干通道加快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逐步完善。
规模优势凸现。到2021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446.6万公里,机场和航线数量分别为250个、5581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8万公里。
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全国比重的60%;县县通公路,农村公路十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
服务质量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快递日处理接近3亿件,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为扎根交通战线多年的老兵,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在肩。我将继续坚定履行好‘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以优质交通服务为百姓美好生活添彩。”其美多吉干劲满满。
“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的持续改善和提升,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国内国际间、跨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人员物资往来运输更加便捷,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从跟随到领跑,中国高铁串联起无数城乡,缩短了神州大地的时空距离。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郑小燕代表近年参与了郑渝、郑阜、商合杭等高铁新线列控系统施工建设和联调联试工作,为一条条新线开通运营做好安全保障。“新时代新征程,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保障旅客列车安全,为擦亮中国高铁名片、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郑小燕说。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能源是重要保障。十年来,我国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我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保障供应的能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到24.7亿千瓦;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
绿色低碳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蓬勃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电网加快建设,2021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超过90%;智能化煤矿建设加速,已建成800余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新型储能多元化快速发展,规模超过400万千瓦。
“总的来看,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十四五”期间能源重点领域投资较“十三五”增长20%以上,将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劲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高度重视,是对我们电力人的鞭策和激励。”作为行业一线的技术工人,华能汕头海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检修部主任助理兼热控专工纪洁虹代表参与过电厂的节能优化改造、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当前,广东省汕头市正加快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我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与同事一道,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不断努力。”纪洁虹说。
农村生活奔向现代化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民群众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特别是,我国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妥善解决了97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120万农村人口苦咸水改水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较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可服务供水人口达9亿人。许多地方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劣质水到优质水的重大进步。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东镇五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冬勤代表感受到了农村居民饮水的重大进步,“我们区近年来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供水站、新修水厂构筑物、新增消毒设备和配套管网,彻底解决了万东镇五和村等7个原国家级贫困村6000多人的饮水难题,如今,村里完全实现了供水入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周冬勤说,村民们日子更有盼头,发展生产的信心更足了,“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使农村的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特殊的水情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繁重、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大,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湖南省益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专职副总工程师庄稼代表介绍,近年来,他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参与完成了2000多个水利规划设计项目,见证了我国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持续完善。
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提升。十年来,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新增水库库容1051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5.65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堤防、控制性枢纽、蓄滞洪区为骨干的防洪工程体系。
供水灌溉能力持续增强。十年来,我国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54处,建设一批大型供水水库以及大型灌区,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亿亩。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8900亿立方米,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将重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节水改造工程、生态治理工程等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水利项目建设,积极构建循环畅通、功能协调、安全可靠、调控自如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庄稼说。
新基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过去十年,已建成光纤长度增长约2.7倍,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数据中心规模达到590万标准机架。
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90%以上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全国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和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民生设施加速构建。
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目前,我国5G基站累计开通超过200万站,基本实现重点乡镇及以上区域连续覆盖。作为国家队主力军,中国电信以云网融合牵引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5G等新型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柯瑞文代表表示,中国电信将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布局一批前沿技术、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助力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为我国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增添新动能。
文章来源:人民网
涉及知识点: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4.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新发展理念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练习题
1.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明确,将推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以工代赈将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可见,以工代赈( )
①能够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②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③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举措
④有利于实现稳就业、保民生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2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提出,要着力提振工业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遴选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出台和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下列做法与上述要求相符的是( )
①淘汰传统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硬核力量"
②完善减负纾困政策,补充“小巨人”企业现金流
③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经济提供创新支撑
④融合科技为中国制造业赋能,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工信部、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这样做旨在( )
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②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中西部地区生产成本
③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④落实共享发展目标,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国家公路网规划》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区域间、城市群间国家高速公路通道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区域间、城市群间“多通道联系”,交通繁忙、城镇密集、人口集中地区“重要通道多路线”,空间联系更加高效。这有利于( )
①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生产要素流通渠道
②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③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我国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形成了从终端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到相关配套设备的齐全完备产业链,建设了44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②现代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强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④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优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近年来,海南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着力打造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自由贸易港的建立( )
①有利于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②体现出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③推动经济发展由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出口、消费拉动转变
④有利于发展海南省重工业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改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能源发电占比从2.7%到18.5%(截至2021年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前5个月,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超过11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再一次证明( )
①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显著的优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④要坚定四个自信,理论优势是我国的最大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下图显示的是2017—2021年G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情况。
注:近年来,G省全省用水总量由2017年的435亿m3持续降低到2021年的405.1亿m3。
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出G省( )
①推动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科学调剂水资源总量
②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
③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减少,企业的生产活动降温
④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农业用水效率得到提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2年9月22日,安徽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互联网专场发布会上发布。这些应用将进一步推进“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加速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可以( )
①用“互联网+”全面替代传统产业,实现数字技术全覆盖
②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③做强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④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从城市间合作到省级间联动,从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到政策措施的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步升级、步步向前,经济、交通、科技、生态、协同创新等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全新的风貌。未来,长三角地区将继续推进“一体化”,采取更精准的举措,使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差异逐渐弥合,让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2022年,一度遭受疫情冲击的长三角地区多项经济指标恢复向好,显示长三角经济正逐步回稳、加快复苏。
结合材料,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角度,说明长三角经济复苏得益于深入推进一体化。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浙江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助力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度推进“山海协作”工程,通过财政帮扶、平台搭建等加快扶持欠发达地区;深入实施乡村集成改革,系统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办法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打开农民权益价值和农业价值空间;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804家,500人以上的行政村覆盖率已超过90%;慈善事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全省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1208家,慈善信托资金总量达到11.25